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三 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方式
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三 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求,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新思路,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新途径。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要求“转变和优化粮食生产方式”,并提出了“强基础、优品质、攻单产、增效益、稳产量”的发展路径和任务目标。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连续递增,而是通过增加粮食产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重要贡献。“十二五”期间,全省有三年粮食产量达到600亿斤,水稻播面、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成就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追求粮食高产,在生产方式上拼资源、拼消耗,耕地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粮食连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粮食结构性失衡,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高仓满储,财政负担大,农民增产难增收。必须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方式,将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经营上来,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方式,必须把握关键环节,科学施策,精准发力。要把基础强起来。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规划,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特别是核心区建设,重点提升洞庭湖区、衡邵娄永等宜粮区产能。加快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到2020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0万亩,建成3300万亩以上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把品质优起来。坚持消费导向,一手抓品质提升,大力开展粮食标准化生产,推广超级稻和高档杂交优质稻新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粳稻生产;一手抓结构优化,面向市场发展花生、马铃薯、豆类或其它小杂粮。加大粮改饲支持力度,积极发展饲料粮。要把单产攻上去。抓好国家级水稻分子育种平台、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春化国家杂交水稻基地建设,继续做好超级稻研究和推广应用。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加大“四双”(早晚双季稻、双季超级稻、双季全程机械化、双季双过600公斤)栽培模式攻关力度,深入挖掘科技稳产增产潜力。要把效益提上来。着力推动粮食生产降成本、上规模和综合种养。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行精准生产,降低物化成本。培育以种粮为主的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主体,支持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推广稻鱼(虾、蛙)共生综合种养,提高粮食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要把产量稳定住。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责任制,稳定粮食传统产区双季稻生产,积极推广“一季稻+再生稻”模式,加大生产服务力度,将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
粮食始终是我省农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把水稻这个优势产业改没了,不能把这块金字招牌改丢了。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大力建设生态、安全、优质、标准化稻米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着力改善湘米市场形象,使湘米真正“香”起来,推动湖南由粮食生产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